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建设繁荣富裕文明美丽的新农村,寄托着广大农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日前,文山州委作出实施文明乡风提升行动的决定,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是巩固党在农村意识形态阵地的迫切需要,是扩大高质量脱贫成果的必然要求。

一、建设文明乡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摆在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乡村振兴,把乡村振兴实践和文明乡风建设引向一个新境界。

古人云:“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乡村振兴不振兴,要看乡风好不好。文明乡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首先,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风文明蕴含丰富、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基础、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各个环节发挥着强有力的精神引领作用。其次,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引擎”。乡风文明能够积极有效地吸引城市要素资源向广大乡村转移,进而促进农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从而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是治理有效的重要条件和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是生活富裕的重要内涵和精神表现。其三,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风向标。乡风文明关系到乡村振兴的程度、质量和水平,只有不断提升乡风文明水平,才能增强乡村振兴的动力和活力。

近年来,文山州高度重视文明乡风建设,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立足州情特点,大胆实践,主动作为,文明乡风建设呈现出许多特色亮点,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但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文山州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各级各部门把文明乡风建设作为当前的一件大事,纳入工作日程,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大力实施“文明新风传播”“移风易俗治理”“村民自治提升”“文明创建示范”“乡村文化浸润”“环境卫生清洁”“乡村社会治理”“城乡结对共建”八大行动,全面提升乡风文明,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思想引领和精神动力。

二、建设文明乡风是巩固农村意识形态阵地的迫切需要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农村作为意识形态建设中一块极为重要的阵地,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全局中占据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巩固农村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掌握农村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建设文明乡风的重要任务。

第一,建设文明乡风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村经济和社会处在一个新的转型期,农民群众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变化,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也面临着新的考验。要站在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战略高度,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建设,努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线,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先进思想占领农村阵地,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和群众坚定“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二,建设文明乡风事关民族团结进步。文山地处边疆民族地区,国境线长达438公里,边境问题、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及其他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多重叠加,意识形态领域矛盾和问题复杂。要把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作为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以弘扬“老山精神”“西畴精神”为主题的“民族团结共有精神家园联盟”、文山—百色共创跨省沿边连县的“民族团结共建共创跨省联盟”、以文山三七为代表的“民族团结医药产业致富联盟”、以民族学会为载体的“民族团结交往交流交融联盟”、以“融媒体+民族团结”为载体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联盟”的示范引领作用,把最团结、最奋进、最和谐、最美丽的文山展现出来,让生活在边疆的各族群众更加热爱家乡,努力建设美好家园,生活得更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三,建设文明乡风事关农村和谐稳定。随着农村社会的转型,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农民群众对土地征收、拆迁安置、扶贫低保、养老医疗等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果不能加以正确引导,极易酿成群体性事件。近年来,文山州坚持以党建引领文明乡风建设,积极探索乡村社会治理新途径,大力推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深化扫黑除恶斗争,加强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恪尽职守,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农村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巩固,全州上下正凝心聚力、砥砺奋进、追赶跨越,思变求进、勤劳致富、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成为时代强音。但乡村社会治理还存在许多短板,要结合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等工作,着力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和乡村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维护农村安定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建设文明乡风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更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是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具体行动。

第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全面小康,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问题,广大农村群众的健康文明素质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也要实现大提升。近年来,文山州积极整合脱贫攻坚、基层党建、文化惠民工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等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的“硬件”上去了,但精神文化的“软件”还没有跟上去,一些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图书室等还存在重于建、疏于管、轻于用的情况,农村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总量、质量、结构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需求。在新农村建设中,还不同程度存在重物质、轻文化的思想,物质的“楼房”盖起了,但精神的“支柱”没有立起来。建设文明乡风,需要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补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增进民生福祉,让农村群众与城市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第二,“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没有精神之堤,难守物质之财。农村群众在“富口袋”的同时更加期盼“富脑袋”。近年来,文山州认真总结推广在治理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和赌博等突出问题中形成的“马关经验”,以完善“村规民约”为抓手发挥群众自治组织作用的麻栗坡“天保模式”,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农村社会风气总体向上向善。但是,受多元文化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一些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聚众赌博、封建迷信、非法邪教等歪风邪气还不同程度存在,不仅给农民增加了人情困扰和经济负担,而且败坏了农村社会风气。推进文明乡风建设,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加强村民议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深入实施“能人治村”工程,不断提升村民自治水平。要通过组织“三下乡”等多种形式,积极传播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移风易俗、敦风化俗,引导农民摒弃落后习俗,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

第三,“获得感”更要“幸福感”。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渴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希望生活在和谐安定、协调有序的社会环境,盼望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提升幸福指数,是农民群众的追求和愿望。近年来,文山州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中,提出“弄干净、摆整齐、搞绿化、建文明”的要求,把文明乡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构建宜居家园,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文明乡风的硬件基础得到夯实。同时,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目前,全州有全国文明村镇10个、省级文明村镇68个、州级文明村镇291个。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广“西畴新现象”,西畴县入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砚山县六掌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开展“最美民族村”、文明乡风示范村、“十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以及寻找“最美家庭”、身边好人等活动,深入推进城乡文明结对共建,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但也要看到,我州文明乡风建设“一腿短”的问题仍较突出,提升乡风文明,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指数,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四、建设文明乡风是巩固高质量脱贫成果的必然要求

全面小康不仅要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要让“个人养成好习惯,乡村形成好风气”。近年来,文山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大力弘扬“老山精神”“西畴精神”,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有效激发了农村群众加快发展的斗志,与全国全省同步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农村群众精神面貌与新时代新乡村要求还有差距,一些群众虽然住上了新房,但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没有完全转变。建设文明乡风、巩固高质量脱贫成果,还需要大力开展扶志、扶智、扶德行动。

第一,建设文明乡风离不开“扶志”。 俗话讲,“鸡蛋从里面破壳是个生命,从外面被打破只能当盘菜。” 形成文明乡风,既靠宣传倡导,又靠实践养成。要把扶志作为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工作,让群众致富有信心、日子有奔头。要改变扶志就是一般性的号召、动员和政策宣讲等思想,破除扶志工作中存在的刷标语、挂横幅等形式主义做法,通过讲好身边故事等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把政策宣讲、正向激励、分享致富经验等工作落到每个群众的身上,让群众找到榜样和努力方向。

第二,建设文明乡风离不开“扶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整体素质和能力偏低,是贫困群众不能有效摆脱贫困的重要原因。扶智,就是教会群众“怎么干”,让他们干活有技能、致富有门路。要推进文明乡风提升行动落地见效,巩固高质量脱贫成果,还需在扶智上下功夫,加大教育和科技帮扶力度,使农村群众不仅有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意愿,而且可以利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实现生活更加美好。

第三,建设文明乡风离不开“扶德”。扶德,就是帮助群众“树正气”。建设文明乡风,除了打牢农村的物质基础,还要帮助和引导农村群众挺直腰杆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讲诚信、懂感恩、守公德、遵法纪、讲文明,致富路上不忘以德为先。在推进文明乡风建设中,要高度重视扶德工作,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凝心聚力作用,构建农村思想道德新高地,补足农村群众精神之“钙”,不断提升农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作者 中共文山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州委统战部部长 王毅)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魅力马关,如有侵权,请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