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洒,在壮语中是“纸马”的意思。马洒村,这个因当地壮族男女青年喜欢跳纸马舞而得名的村子,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马白镇,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壮族侬支系聚居村。
古树古井、古屋古亭、古匾古乐,马洒村壮族传统文化形式和内涵保存较为完整。近年来,当地以解决贫困群众温饱、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努力提升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产业化扶贫。如今,马洒村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已现雏形,村民收入水平明显提升。
弘扬民族文化 发展乡村旅游
马洒是马关县最大的壮族聚居村寨,传统民族文化溢彩斑斓。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祭龙、花饭节、祭雷神、尝新节等传统节日,神农殿、龙宫、观音庙等特色建筑,纸马舞、手巾舞等传统舞蹈,银器制作、刺绣、侬人古乐等传统技艺。
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集中、内容丰富,共有8大类60多项。其中,马洒壮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侬人古乐、银器制作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依托秀丽的田园风光、厚重的文化底蕴、多彩的民族风情,马洒村积极实施“旅游兴村”战略,将周边景观资源与壮家村落相融合,发展村落民俗文化旅游、野外探险旅游、观光农业、水上娱乐、酒店餐饮等,着力打造壮族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发展乡村旅游。
2017年6月,马洒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村建设项目启动实施,投资5013.46万元。该项目主体规划实施内容包括5大部分:一个景区,即龙潭景区;二个广场,即铜鼓、神蛙广场;三个文化区,即古井、老人厅、东门文化区;四道寨门,即东、南、西、北寨门;五个重点工程,即道路建设、民居改造、环境整治、污水处理、生态农业。
如今,该项目已基本完工,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执行制度管理方面日趋完善。在村组干部带动下,全村正在向着村貌展新、设施健全、环境整洁的特色旅游村迈进。
马洒村 杨婧瑶 摄
三方联动 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马洒村全村共有人口311户1271人,除汉族人口9户47人外,其余皆为壮族侬支系。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318人。
一个村,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为此,马关县白玛里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马洒村委会、马洒东南西北四个村,三方共同投资经营马洒的乡村旅游,经营范围包括餐饮、民宿服务及特色民族村旅游娱乐项目等方面。
截至目前,三方共投入资金150万余元用于180米丛林探险、120米七彩旱滑、儿童水上乐园、沙滩和观光车两俩、水车和马洒人家农家乐建设。
同时,成功举办了壮族“三月三”歌节和六月“锦壮红饭节”。村里组建了文艺队,把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歌舞有机融合,自编自排纸马舞、手巾舞、快板、小品等节目,多次应邀参加县、乡文艺汇演,让马洒群众多方面增加收入。
自2019年4月接待游客以来,马洒村旅游业运营良好,共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0余万元。2019年,马洒村脱贫29户9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8%。
马洒村 杨婧瑶 摄
古寨勃生机 壮乡焕新颜
发展乡村旅游以来,民族文化与农耕文化、生态文化在马洒交相辉映,中越边境的壮乡古寨焕发着时代光彩。
2019年,马洒村被评为“文山州最美民族村”,入选“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评为“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村”。
日前,马关县三个旅游景区共获中央预算内资金3000万元投入建设,马洒村便是其中之一。资金将主要用于新建景区道路、登山步道、太阳能路灯、污水处理设施、旅游咨询中心、停车场、民族文化展厅、农家小院等;打造旅游景区各项景点设施建设和购买代步车等。
马洒村 杨婧瑶 摄
该项目的建成使用,将进一步健全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文化旅游提质升级,有效促进全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旅游扶贫的发展后劲,为增加就业岗位与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条件。
眼下,马洒村正按国家3A旅游景区质量要求,在交通、浏览、安全、环卫、邮电、购物、经营管理、资源环境保护及市场吸引力方面苦下功夫,朝着绿色马洒、生态马洒和康养马洒方向不断努力。
如今的马洒,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成为了滇东南一处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魅力马关,如有侵权,请本站联系删除。